第A12版:二泉月·市井

小处不可随便

  | 白荡 文 |

  有则轶事,说的是近代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发现有人在墙角随地小便,使得空气里弥漫骚臭味,严重影响周边环境。于右任便大笔一挥,写下“不可随处小便”六字张贴在此墙上,以警示那些不文明之人。过两日,这张告示不翼而飞。后一装裱店老板告诉于右任,说店里来过一顾客,将一幅重新拼接的于右任书法作品“小处不可随便”来装裱,问何时求得此字,顾客笑而不语。于右任听后亦笑而不语。

  “不可随处小便”这六个寻常字,排来倒去,便生出许多意思来,“小处不可随便”便是其中之一。前者是市井里巷的告示,粗鄙直白;后者却成了文人雅士的箴言,含蓄深远。同一副骨架,不过调换了筋肉的位置,竟判若两人,想来也是颇堪玩味的。

  少时初见“不可随处小便”,是在镇上公厕的土墙上,那墙灰黄,字却鲜红。那时我还不解其意,只觉“随处”二字颇有些蛮横,竟不许人方便,后才知是防人污了地面。但这标语向来无人理会,墙角依旧斑斑点点,积着经年的浊黄。也许是人们看了告示后,反而更要在这些字下小便,大约是想证明字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岂能被死字束缚?

  年长时看到别人书房作品“小处不可随便”,那字苍劲有力,沉静地裱在素绢上,尤显几分深意。联想到少时看到的“不可随处小便”,顿觉前者俗不可耐,后者字字珠玑,前者管人文明,后者管人心志。再细想,那公厕标语虽粗,却是实话;书房格言虽雅,未必是空谈。

  “小处不可随便”,何来深意?江南某地群众反映公交站牌字小,旁人以为小事,属地书记却连夜召集会议,七旬老人眯眼寻站,便是天大的事!翌日全镇站牌字号放大两倍;黄土高坡上一驻村干部,为聋哑夫妇定制厚度不足厘米的图文版种植手册,却比《资治通鉴》更重,因其承载的不仅是政策,更是对老百姓的诚意;某胡同改造时,设计师在公厕门口多留半米檐廊,方寸之间让雨天排队的老街坊少淋些雨……古人早知,檐角高低关乎雨水流向,政策分寸决定民生冷暖,今人在科技外壳里仍存“民之所忧,我必念之”的古老心跳。

  “小处不可随便”,何来深意?一些官员的腐化堕落往往始于对“小处”的随便。他们最初可能认为收受礼品、接受宴请是“人情往来”,甚至将违规干预视作“无关紧要的帮忙”。某官员在忏悔录中坦言,第一次收下老板送的两瓶茅台时手在发抖,而后收受购物卡和现金红包时已觉理所当然,最终大肆收受钱财就不以为然了;某官员最初因“抹不开面子”收受施工方赠送的土特产,随后在“朋友陪同”下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然后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承揽工程收受巨额贿赂……“温水煮青蛙”似乎在警示着,思想防线的松动始于对“小恶”的纵容。

  “不可随处小便”的告示无人理会,也许是因为话太直白,伤了颜面;“小处不可随便”的格言被人称颂,是因为话够含蓄,保全了体统。二者说的本是一理,只是人们宁愿听婉转的谎言,也不愿听直白的真话。人生在世,抑或就是在“不可随处小便”这六个寻常字中,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排列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