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佳节将至,无锡青年联谊活动出现“一席难求”的火爆场面。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争取,从条件匹配到三观契合,当代年轻人正以全新的社交姿态,重新定义传统节日的交友方式。这一变化也推动联谊市场加速转型,活动形式从传统的婚恋导向逐渐朝轻松多元的社交体验转变。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争取
记者从无锡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获悉,近日,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融合青年交友活动与传统文化体验。与需要动员大家“凑人头”参加活动的传统印象截然不同,如今的联谊活动已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社交平台。惠山区“才聚七夕 荷你相‘惠’”活动一经推出,名额迅速被抢空,实际报名人数超过预期。堰桥街道举办的“心心向锡 热‘练’七夕”活动也在短时间内报满人数,因反响热烈,后期甚至临时增加了席位。
在堰桥街道举办的活动中,2001年出生的周女士是年龄最小的参与者。一身淡紫色上衣配白色长裙,衬托出她的温柔气质。刚踏入职场的她说:“我性格比较内向,社交圈有限,这次想通过活动多认识些朋友。”活动工作人员陆琳表示,原本还担心活动没人来,没想到咨询电话不断,很多没报上名的人纷纷打听能否“加个座”,现场还有观众询问能否临时加入。
一位七夕活动策划者认为,这种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高质量社交平台的强烈渴望,他们也正以更主动的姿态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从“条件匹配”到“能玩到一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男女嘉宾在择偶观上存在明显差异。男性仍普遍倾向于提出具体标准,如“在惠山区或附近工作”“年龄相差不超过3岁”“希望对方有稳定工作”等。活动中,一位名叫戎星辰的“95后”男嘉宾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我希望找一个孝顺、脾气好、会做饭的女朋友。”这类传统的诉求,反映出部分男性关注实际条件的匹配。
更多的年轻人在采访中表现出对“共同语言”和“相处舒适度”的高度重视。一位参加惠山区活动的“95后”工程师表示:“虽然收入、学历是基础,但真正决定要不要继续交往的,是能不能聊得开心、玩到一起。”多位受访者也提到,排斥直奔主题的“查户口式”相亲,更青睐在自然互动中培养好感。
女性参与者则对感觉和默契更为看重。女嘉宾小俞说:“希望遇到阳光开朗的男生,三观合适很重要。”她特别提到,希望对方是能一起分享兴趣的“娱乐搭子”。这也体现出年轻人交友观念的转变:职业、收入等“硬条件”正逐渐让位于性格、爱好、价值观等软性要素,精神契合与共同体验成为更重要的考量。许多人都提到,拒绝“为了结婚而恋爱”,向往的是“既是恋人,也是最好的朋友”的理想关系。
对此,各区的七夕联谊活动也更倾向于推出娱乐体验和互动交友环节,如主题舞会、陶艺手作等,让参与者能在互动体验中增进了解,拓展交友圈。
从“婚恋导向”转向“社交体验”
面对年轻人交友需求的变化,联谊机构也在积极调整策略。在无锡运营交友机构6年的嫣然表示,近两年,年轻人的交友心态有了很大变化,从婚恋强需求转向了社交强需求。传统形式的“先看条件匹配再面对面相亲”的模式已经不再吃香,取而代之的是轻松的运动型社交。“最近,我们组织的羽毛球、网球等室内联谊活动非常受欢迎。‘00后’尤其喜欢攀岩、保龄球这些运动项目。”嫣然说。通过共同体验而相识,双方在放松的氛围中自然交流,牵手成功率和参与满意度都比传统相亲活动高出不少。
据了解,越来越多的联谊机构正从提供单一的婚介服务转向组织多元社交活动,例如手工工作坊、户外徒步、文化沙龙与合作游戏等,旨在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展现自我、产生共鸣的社交机会。
(毛岑岑/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