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流程只需十几秒、简历筛选精准高效、面试环节实时分析胜任力……随着人工智能在无锡的就业市场上发力,用工场景正迎来一场“智变”。
智能终端进社区
就业服务“零距离”
“输入身份信息、技能证书,系统就会自动推荐适合的岗位,还能查政策、做测评。”在无锡梁溪区古运苑社区,一台新上线的AI就业服务设备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体验。
“这套系统能实时更新岗位库,并根据求职者的技能和兴趣进行匹配。”古运苑社区党委书记姚琳告诉记者,2个月来,已经有100多人使用该设备。“85后”李女士手里有消控中级证和特种设备证,通过该设备很快就匹配到了几家有需求的企业。
市民在等公交的间隙,也能找工作。记者走进梁中社区巴士邻居就业驿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AI赋能 e站职达”智慧就业服务微站。“我想找一份白班的包装工。”工作人员对着屏幕语音输入,不到2秒钟,系统便弹出多条匹配信息,企业名称、薪资待遇、联系方式一目了然。
像这样“说句话就能找岗位”的方式,特别适合不善操作手机的求职者,大大降低了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门槛。
“AI招聘官”上岗
招聘流程快人一步
在无锡的招聘会上,新变化正在发生:简历能被自动优化,面试初筛也能交给“AI招聘官”。不少HR和求职者发现,招聘流程一下子快了许多。
记者在智联招聘展台亲身体验了一次“AI招聘官”,只见企业输入岗位需求后,不到10秒钟,系统就生成了岗位亮点并自动发布到各大平台;5秒钟内,1000份简历完成智能匹配,系统还能“读懂”候选人简历中的潜在技能。比如,求职者写了“熟悉某C++开发框架”,AI就能推断出其具备C语言能力,不会因为没写“C语言”3个字而被筛除。相比传统的关键词匹配,这样的“深度理解”能额外挖掘出三四成的潜在人才。
在面试环节,点击“AI易面”,候选人和“AI面试官”对话时,系统会实时分析语速、表情和用词,几分钟后便生成评估报告,帮HR快速判断候选人的胜任力。
这种“全托管”模式让不少企业HR直呼轻松。“以前,70%的时间都花在筛选简历、发邀约上,现在效率提升了一大截。”一位制造业HR告诉记者,过去一周才能完成的筛选工作,现在半天就能完成。而《2025年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报告也显示,49.6%的企业已通过AI替代重复性工作。AI不是取代HR,而是让HR从“事务执行者”升级为“战略决策者”。
“从‘助手’到‘招聘官’,AI不仅能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像HR一样理解岗位需求。”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制造业岗位需要看重“实操经验”,AI会自动聚焦候选人的设备操作经历;互联网岗位强调团队协作,系统就会重点呈现求职者的项目经验和沟通能力。
打通跨境通道
拓展全球人才资源
近年来,无锡的新能源、半导体产业加快布局海外,但企业在海外招聘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让人才招募和团队管理变得复杂。
AI招聘技术不仅改变了无锡本地就业场景,也在跨境引才中发挥作用。无锡云聘海外与上海瀚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依托AI大数据匹配与AI面试技术,为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人才流动搭建桥梁。目前,该平台已累计覆盖东盟人才2万余人,正帮助越来越多的无锡企业破解“出海招工难”的难题。
无锡一家自动化装备企业在马来西亚建厂时,曾因缺乏本地工程技术人才而一度受阻。借助AI招聘平台,企业在3个月内完成了50余个关键岗位的招聘。企业负责人表示:“AI不仅提升了招聘效率,还通过技能匹配和文化适配,大幅降低了沟通障碍和人员流失风险。”
跨境AI招聘让企业和求职者都不再需要来回奔波。马来西亚留学生王婧告诉记者,她在中国留学期间,通过AI招聘平台投递简历,顺利找到了无锡的工作,目前,她在一家无锡企业负责海外业务。她说:“整个招聘流程几乎都是在线完成的,AI不仅帮助我匹配岗位,也提升了沟通效率。”
有了AI技术的助力,跨境招聘不仅为无锡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高效的人才支持,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跨越地域限制,找到心仪的工作。(陈怡迪/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