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旭诞 文 |
三十多年来,海子的诗已经深入影响中国社会,著名的如《祖国(或以梦为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远方》等。
1988年8月,海子游历西藏,写下《远方》一诗:“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诗境平实,语言简白。
海子这首《远方》诗里,“诗”和“远方”两词没有同提,但在1988年11月海子写的一篇《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评论文章里,他完整提出了“诗和远方”这一组合意象:“荷尔德林的诗,是真实的、自然的,正在生长的,像一棵树在四月的山上开满了杜鹃……诗,和,远方一样,诗和远方一样。”海子大赞荷尔德林的诗是“安静”“神圣”“本质”,是伟大与静穆的。“远方”和“诗”,在海子这里是并列意涵:将生命融入诗歌,诗人跋涉走近那远方的宇宙神殿,在一场大火中聆听转瞬即逝的歌声,从此一无所有,从此永生。
海子的语言风格很独特。他的短诗相当讲究用字,比如首次将动词“打”字用得声色有力的,就是海子。他那首不太为人道及的短诗《歌:阳光打在地上》里:“阳光打在地上/并不见得/我的胸口在疼。”在长诗《传说——献给中国大地上为史诗而努力的人们》第四部分《沉思的中国门》结尾,海子再次用了这个“打”字:“沉默打在嘴唇上/明年长出更多的沉默。”这一语词用法随着《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而流播开来:“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太阳自发播散阳光,打在人们的脸上,温暖了人间。
海子看不起中国旧体诗,认为“旧语言旧诗歌中的平滑起伏的节拍和歌唱性差不多已经死去了……新的美学和新语言新诗的诞生不仅取决于感性的再造,还取决于意象与咏唱的合一。”在他心目中,“在伟大的诗歌方面,只有但丁和歌德是成功的,还有莎士比亚。这就是作为当代中国诗歌目标的成功的伟大的诗歌”。
不能否认,上述诗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在钱锺书《谈艺录》一书里,可以看到众多中外经典诗句的情景心理等细节性比对,其例证之丰富,让我们在中西文化比较中,重新认识中国旧体诗的精妙与价值:它们并不尽是海子眼里的“坟墓上的花枝和青草”。诗可以怨。中国新诗,建基于旧体诗“病蚌成珠”“风随柳转声皆绿”之后,也可以做到“意象与咏唱的合一”。现成的例子有周杰伦和方文山合作的一些新国风歌曲,典型的如《烟花易冷》,旧体诗中的“牧笛”“孤城”“野村”“雨纷纷”“草木深”等意象,焕然出新了。这些“旧雨新知”式意象,和海子创造的“马”“太阳”“远方”“大海”“石头”等新意象一样,将世代引发国人的共情。
《海子诗全集》(去世二十周年纪念版),西川 编,作家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