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无锡市中医医院与欧洲最大的创伤中心之一——彼得夫医院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建立多层互访和互派研修长效机制,为当地民众提供传统医药诊疗服务。如何让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站上现代医学舞台,获得更多认可和更广泛应用?近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中医药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向现代化、精准化靠拢,为古老的传统医学注入了勃勃生机。
传统的“望闻问切”
引进数字化仪器
中西最传统的当然是“望闻问切”,如今可以由机器完成了。近日,在无锡市中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记者看到了这台四诊仪。
从外表看,这套诊断系统包括一台电脑、脉象采集器和图像采集设备。屏幕上会跳出60个问题,对患者进行问诊,患者对准机器伸出舌头,机器就能够察言(面色)观色(舌苔)。采集脉象时,医师会将压力传感器套在患者的双腕上,整个采集时间约为二十分钟。之后,根据患者的脸色、舌相、脉象等情况,计算机人工智能分析技术能为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并匹配个体化的养生方案及辅助诊疗建议。
主治中医师、博士孔令晶介绍:“四诊仪工作的过程,包括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等,但这个结果不再是主观的。借助四诊仪,临床诊断从主观经验变为客观分析,临床资料也从文字描述转化为数字化记录,而且可以保存,方便病人跟过去的数据做比较。再比如经络仪,可以提供患者的电生理值及相关测量参数,借助软件自动分析出经络检测报告。借助这些现代技术,中医主观的诊疗正迈进数字化、标准化的新阶段。”
多用经方,中药向精准化靠拢
前不久,刘小姐因为感冒发烧,去医院配了中药。让她没想到的是,医生只给她配了两副药,每副药中只有黄芩、甘草等几味药,价格不超过十元钱。更让她意外的是,她吃了一副药,第二天烧就退了。刘小姐说:“后来我在网上查了查,才知道医生给我用的是经方。”
经方,是经典方的简称,也是历代相传经验方的简称,不仅可以治疗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胃食管返流、胆囊炎等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对目前现代医学不能完全解决的免疫性疾病、抑郁焦虑、帕金森综合症、老年性痴呆等病患也有良好的疗效。
无锡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医师陶国水介绍,过去,一些中医开出的大方、杂方多,个别医生甚至一开就是三四十味药,每天药费平均下来要几十元;而经方配方简单,200多方中超过一半由4-5味药组成,且多是常用药,一天平均下来只要几元钱的药费。除了价格低廉外,经方还起效快、疗效好。长期以来,人们都有“中医是慢郎中”的思想,而经方因为是经典用药,独特的“方-病-人”一体化模式,可以快速治愈比较顽固棘手的疾病。
师徒制向院校兼游学、师承教育升级
过去,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均为“师带徒”。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徒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师父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徒弟的能力,即便是“青出于蓝”,徒弟在知识和学术层面也缺少一定积累。
随着全国各地中医药高等院校纷纷成立,全国各地名医汇聚一堂编辑中医药全国统一教材,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化教育,这是中医药发展的一大创举。接受院校教育的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学习中西医的基础理论,不过,院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教育偏重理论缺乏实践能力,所以仅适合于初级教育。
在中医药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师承教育逐渐被重视。陶国水说:“自1996年起,全国陆续开展了五批全国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前年,第六批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炉,无锡仅有两名老中医入选,一是顾植山,一是陆曙,每人只带两名学生,我有幸成为陆曙的学生。新型中医培养体系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仅能跟师名老中医,还可外出游学中医名家,一个人可以同时拜多位老师,广泛了解中医各种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让每位中医既擅一技之长,又兼博采众长。”
(寄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