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领跑长江大保护,坐拥“江尾海头”地理位置的江阴责无旁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打造江阴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加大沿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力度,建设沿江生态绿色廊道。
如何唱好新时代的“长江之歌”,让“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这是今年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把更多岸线资源还给母亲河留给老百姓
“守住生态红线,才能一路向绿。”顾岗委员说,长江江阴段担负着无锡城区、江阴和常州的饮用水保障,必须毫不犹豫地解决历史积累的久而未决的生态问题,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此外,保护长江首要的是让重化工和污染产生量大的企业远离长江,无锡地处长江和太湖之间,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直接影响对长江和太湖保护的成效。他呼吁,坚守长江保护之志,成立无锡(江阴)长江办,建立一个思想统一、统筹得力、重点明确的机构,出台长江保护相关立法文件,进一步厘清职责,提高震慑力,合力践行长江大保护责任,为打造江阴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撑。
就环境容量看,目前江阴生态空间有限,特别是长江岸线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陈福良代表介绍,到2025年,江阴市规划港口岸线占比将降至47%以下,这意味着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深化实施“三进三退”。他建议,划定长江岸线保护红线,优化长江岸线规划利用方案,全面加强沿江岸线管控,积极开展生态修复、造林绿化,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切实增加生活、生态岸线比例,把更多的岸线资源还给母亲河、留给老百姓。更重要的是,要高水平编制和出台专项规划,全力将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成长江大保护最突出的标志。
以敬畏守护之心狠抓沿江生态问题整改
“长江的水明显清了,江边的船厂、化工企业和港口搬迁后,以往的岸线变身生态湿地和公园,江岸越来越美了。”在长江边工作、生活了40年的窦正满代表感慨道,长江大保护,无锡下了大决心。他建议在还江于民的同时,要坚持还江于自然,让鱼类在自然栖息地畅游,更好地繁衍生息。“江阴人民共饮长江水,就应该全民共护大长江。”他呼吁全面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群众参与的长江保护机制,发动全社会关爱母亲河,以敬畏守护之心,狠抓沿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确保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到位。”徐重远委员介绍,有关部门梳理的各类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共涉及无锡11项,其中,国家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涉及3项,自查自纠列入省台账问题5项,省警示片披露问题涉及3项。建议全市上下要对照问题清单,细化整改方案,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期整改到位。
让长江生态廊道成为江阴“绿色名片”
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王利峰代表说,未来两年内,江阴计划关停40家化工企业,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13家化工企业将实行“一企一策”,整改不达标的将坚决依法关停,消除“重化围江”现状。他建议,倒逼生产粗放、污染严重、产品低端的企业退出市场,腾笼换凤,同时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最优质的口岸资源、最高效的政府服务,吸引高端产业落户,为经济绿色发展增添新动能。此外,应继续深化“滨江亲水工程”建设,构建八里长江、十里运河“T”型生态廊道,让长江生态廊道成为江阴的一张“绿色名片”。
“保护长江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实事。”李洪卫委员是土生土长的长江村人,今年58岁的他为长江江阴段的变化欣喜不已,近10座公园串联起“一江一河”,长江里的鱼儿多了起来。还一江清水,筑一岸翠绿。江阴拥有长江岸线34.8公里,江堤40.6公里,江堤一边是滚滚长江,一边是绿树成荫,他建议江阴绿道的规划建设可以和江堤相结合,在江堤上跑一段马拉松,必是令人赏心悦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