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无锡代表委员热议区域如何更高水平协调发展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期待“加速跑”

  省人大代表、江阴市市长  蔡叶明

  省人大代表、宜兴市市长  张立军

  省人大代表、市交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刘玉海

  省政协委员、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徐雯

  省人大代表、中铁上海局无锡东站客运值班员 蒋琳怡

  省政协委员、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院长 刘渊

  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展示江苏作为、作出江苏贡献,共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今年省“两会”上,全省上下广泛动员的长三角一体化“集结号”在江苏大地吹响。

  区域协调,在“十三五”收官之年,明晰了更高水平推进的发力点:全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省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的诸多信息让人欣喜、令人振奋:着力推进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进一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抓好苏南硕放机场改造,加快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

  从市“两会”到省“两会”,更高质量的长三角一体化始终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共识在热议中凝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是推进区域更高水平协调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发令枪已然打响,群马奔腾态势呼之欲出,唯有瞄准目标,拼力“加速跑”,方能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制高点。

  锡澄S1线预计2024年通车试运营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高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让蔡叶明代表充满期待:“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基础设施是先导,但目前江阴长江大桥已不仅仅是节假日堵,而是天天堵,加快建设过江通道,迫在眉睫!”为此,这次省“两会”上,无锡代表团提出了《关于加快江阴过江通道建设的建议》,全力推进江阴第二、第三过江通道建设。“江阴将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加快把江阴打造成为长江下游以高端制造为特质的新兴中心城市、跨江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为无锡深度融入长三角积极贡献力量。”

  “加快融入长三角,首先要下好全域‘一盘棋’。”蔡叶明介绍,今年将力争实施以锡澄城际轨道S1线两侧青阳镇区域、徐霞客镇马镇湿地区域为主,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锡澄协同发展区启动区的建设,将通过协同区的打造,稳步推进与惠山、锡山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及文化旅游业等领域的协同合作,加快实现锡澄空间共构、功能共生、产业共谋、设施共建。

  新的一年,江阴将加快推进S1线建设,“预计2024年通车试运营。”蔡叶明还透露了诸多利好消息:凤翔路快速化改造北延段已形成基本稳定的建设方案,江阴还就长山大道接新锡路、暨南大道西延江阴段、世纪大道接文八路接友谊路、飞凤路北延二期接江阴长新大道等项目积极与无锡对接研究,构建更为高效便捷的锡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深度融入长三角,如何做好跨江融合发展文章?蔡叶明表示,江阴将加快建设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江阴和靖江在船舶海工、钢结构等产业方面有不少契合点,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产业协作,合力延伸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为区域协同发展积蓄更强动能。”

  加速织密路网,助宜兴深耕大上海

  “宜兴地处宁杭走廊中心,近年来一直在融入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目标是打造成经济带新兴中心城市。”张立军代表说,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使宜兴加快成为江苏对接浙江的“桥头堡”。他透露,穿山越岭连接浙江长兴的宜长高速有望于今年底通车。这条高速起点为宁杭高速公路徐舍镇,终点与杭长高速衔接,贯通后,宜兴南部山区腹地将被打开,宜兴作为宁杭线上中心城市的地位将更为巩固。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进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地处沪宁杭几何中心、宁杭线中心节点、苏浙皖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宜兴必须把融入并促进区域发展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战略。“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张立军表示,随着未来苏锡常南部高速、宜马快速通道的建成,宜兴可实现半小时对接苏锡常。“常宜高速也有望在今年底通车,未来和北部常州沟通将更便捷。”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宜兴要成为无锡“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更为坚强一翼,大拈花湾项目开启了锡宜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篇章。“项目力争明年全面开工,通过宜马快速通道,锡宜将加快包括文化旅游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张立军说,宜兴加速融入宁杭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锡宜一体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深耕上海,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宜兴对接上海除了畅通高速路网,未来还将迎来直达上海的沪苏湖高铁。”他预计,该项目将于明年开工,竣工通车后,从宜兴始发站出发,55分钟就能到达上海虹桥机场,比现有的高铁路线和大巴路线至少快了1个半小时,必将成为宜兴吸引上海项目、资金、人才的直通车。

  构筑长三角中低空一小时运输走廊

  “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通用航空大有可为。”刘玉海代表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展示江苏作为、作出江苏贡献,建议相关部门超前关注、深入研究长三角中低空一体化课题。他分析,目前江苏高速公路密度已冠居全国,与沪浙皖携手打造的“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加快推进,目前缺乏的是3000米左右高度的中低空通用航空,“公路时速120公里,铁路时速300公里,通航时速400公里,依托通用航空机场,可构筑起长三角区域内中低空的一小时客货运走廊。”

  区域协调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必须先行。刘玉海介绍,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交通集团从通航和公路客运两方面着眼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客货运服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考虑组建以丁蜀机场为基地的通航运营公司,开展一小时航空通勤运输网络运营业务。围绕锡澄、锡宜一体化,进一步优化班线客运,探索客运公交化班线运营,重点加强与长三角各大城市的连通。同时大力推广“稳稳达”品牌,打造高品质的定制客运服务,无锡市区至上海机场的上门接送定制客运业务已运营两年,运营时间实现了全天24小时覆盖,广受客户好评。

  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刘玉海表示,长三角一体化会形成若干个都市圈,每个都市圈都应该依据自己的区位、禀赋,打造各自的产业生态和文化特色,建议相关部门要优化规划,促进土地、能耗指标等要素向资源配置效率高、发展态势好的中心城市倾斜,规避产业同质化竞争,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组建区域医联体,打造“健康长三角”

  健康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如何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良机,努力提升医疗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徐雯委员一抛出话题,就引发讨论小组委员们的热议。“没有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就难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徐雯说,让她欣喜的是,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

  如今,锡城百姓的健康需求不断增长,不仅要看得上病,还要看得好病、更方便看病。这块突出的民生短板如何补?徐雯建议,借力上海“龙头”优质医疗资源,组建区域医联体,通过引入“星期天名医”“专家团队”“专科联盟”来锡,打造医学转化平台,带动优势专科优先发展,提升无锡医疗队伍水平,助力我市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工程建设,真正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优质医疗服务。

  徐雯透露,2019年无锡市中医医院加入了长三角一体化中医医联体,其中有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7家中医医疗机构,“汇集了长三角中医药机构的区域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学术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若干项专科联盟,这一医联体织就长三角中医“防治康”大健康联合网络,充分利用5G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科技等多媒体技术, 推进远程医疗,从而实现长三角区域中医一体化服务。她呼吁,政府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搭建联盟平台,采取组建医联体、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等形式,整合区域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努力打造“健康长三角”,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优势互补、医养结合的高质量健康区域。

  不少企业高管坐高铁在锡沪两地间通勤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离不开更高质量的交通一体化。作为京沪高铁无锡东站的一名客运值班员,蒋琳怡代表对无锡“乘着高铁”,加快接轨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感触颇深。

  京沪高铁无锡东站刚开通时旅客日均发送量不足2000人,现在已达16000人,最高峰达23000人,是原来的10倍。蒋琳怡说:“乘坐高铁从无锡东站到上海虹桥站,最快仅需28分钟,这比一些在上海本地上下班的人花在路上的时间还要少。不少企业高管乘坐高铁在锡沪两地间通勤。”便利的交通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使人才流动更加方便,为无锡更好地融入长三角提供了“加速度”。

  主动接轨上海,带来了产业和人才,但客流的激增让无锡东站在设备设施、配套服务等环节面临考验。“现在每天早晚高峰排队过安检的人很多,服务和效率必须跟上。”蒋琳怡建议,尽快实施进站验检合一,有效压缩进站验检办理时间,让旅客在站区通行更顺畅;可考虑为每天在长三角区域内通勤的旅客办理“一卡通”,设立固定座位等,让他们有更好的出行体验。

  随着铁路建设和运营规模的扩大,铁路安全特别是高铁安全成了长三角众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蒋琳怡建议,细化落实法律、行政法规中关于铁路安全的原则性规定,让监督管理危害铁路安全行为的手段更有效;同时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旅客安全乘车意识,让无锡“乘着高铁”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又快又稳。

  互补交融,做好区域一体化特色文章

  “区域一体化,不是指在此区域内大家都一样,而是要发挥地方优势,用自身的特色做文章。”对于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刘渊委员有着深刻的思考。在他看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可以说是“当前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面对如此“重磅”的战略规划,无锡要怎样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刘渊建议,首先要高度重视与上海龙头的对接。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一大批无锡实业家到上海滩施展拳脚,改革开放后无锡乡镇企业起步时也曾主动利用上海的人才、技术、市场资源,加速进入成长期。不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地理交通角度,无锡都有着对接上海的天然优势。此外,无锡与上海的社会文明程度相仿、诚信氛围相近,在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础。

  “我们应该主动去了解上海的发展重点,比如上海目前正在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无锡要谋划积极配合。”刘渊给出了“交融互补”这一关键词,他认为,“交融”是一体化发展的主基调,而“互补”则是发展的核心策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上海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而江苏也不乏自身优势,如产业门类齐全、实业经济基础较好、幅员相对辽阔等。”刘渊说,无锡应与长三角区域内城市,特别是与上海交融互补发展,比如无锡拥有丝毫不逊色于上海的山水风光,自然景点丰富,就可在旅游产业方面多做些文章。

  交融互补之外,无锡还可考虑如何利用好上海发展的溢出效应。“上海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创新科技和产业前瞻信息丰富,融资平台多。”刘渊建议,无锡要抓住近水楼台机会,充分利用上海的溢出资源。

  撰稿:星光、王怡荻、惠晓婧、顾庆赟、马雪梅、朱冬娅 摄影:张立伟、吕枫、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