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不久前,“粟上海·红园美术馆”开馆。不止“粟上海·红园美术馆”,艺术社区的氛围正越来越多地被“植入”上海的街巷。在市中心愚园路上,一家原来开着东北饺子馆的门面,变身为充满人文气息的“故事商店”,被许多人追捧;在偏僻的宝山庙行镇一处公共绿地,一个废弃的公共厕所被改建成艺术氛围浓郁的众文空间(群众文化空间),还成了网红打卡地。
(据8月27日《解放日报》)
快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规模小、方法活、见效快,是一种有情感有温度的城市发展方式。给城市微更新注入文化活力,通过小而美的改造,就能够为居民带来身边的“微幸福”。对于像无锡这样的城市来说,大拆大建的现象已不多见。通过微更新,让老旧社区焕发新活力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社区微更新,不光是废旧建筑的翻新,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元化改造满足居民的多种需求。社区里废弃的建筑、边边角角的空地等,都可以用来设计建设社区的文化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在一些老旧社区,保留着当地的传统文化。一处小游园、一座小凉亭,古色古香充满江南韵味,一样可以成为居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关键在于如何让沉淀的文化资源重新焕发活力。上海市的做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引入社会力量把社区不显眼的设施改造成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公共空间,从而由点带面,给社区微更新注入文化活力。用这种方式激发社区的文化活力,也能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营造睦邻“微环境”,形成居民家门口的文化空间。(王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