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淑野
经常去超市购买蔬果的消费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超市里临近质保期的食品,卖相不好、不太新鲜甚至略有腐烂的水果蔬菜都去哪儿了?事实上,除了一小部分可以回收利用外,大部分都被当作垃圾处理了。据中国科学院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而作为食物供给链的中间环节,超市行业的食物浪费现象普遍而且数量惊人,不容小觑。
在对临期产品或不新鲜蔬果的处理问题上,虽然超市会根据情况打折促销处理一部分库存,仍难免有过期食品浪费,有人提议超市可以捐赠给慈善机构或者有需要的人,但对商家来说,货物储存、冷链运输都需要成本,而且吃出问题,企业要承担的风险责任更大,在他们看来也很无奈,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扔掉,他们宁可选用新鲜食品去捐赠。
再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食物品质要求也在逐渐提升,去超市选购时,我们更倾向于外观漂亮、新鲜无瑕疵的蔬果,这种潜移默化形成的大众消费习惯和饮食文化,倒逼超市逐渐提高对食物质量、外观等标准的要求,把一些“歪瓜裂枣”但是营养并不欠缺的农产品拒之门外,超市也会把一些卖相不佳或者在运输途中受损的农产品扔掉,仅仅因为它们不受消费者青睐,从而造成更多的食物浪费。
因此,杜绝超市食物浪费,不仅要从超市运营方和垃圾分类处理模式着手改革,也应着眼于引导大众重塑饮食消费心理和行为,内外兼修,多角度多层次发力。首先在超市端可以进一步精细化管理,优化供需库存评估,合理安排进货数量,对临近质保期的食品采取相应促销手段、对外观有瑕疵的水果制成果酱、与餐饮和回收企业加强合作及时有效处理库存。可以在食品安全部门的指导下对食物保质期细化分类,在能保证食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借鉴国外“救济餐桌”“食物银行”概念的做法,就近提供给有需要的居民、流浪者等。其次,可以效仿我市一些小型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经验,购置相应设备就地处置腐烂蔬果垃圾,变废为宝,降解处理成饲料、肥料、酵素等二次产品,政府提供一定政策资金支持,把超市纳入垃圾分类处理试点,逐步形成垃圾分类、循环利用闭合环。
当然,就我们每个人而言,更应回归本真,树立节约食物的饮食价值观。追求生活品质无可厚非,但提倡注重品质也不要浪费资源,自觉践行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把崇俭抑奢、理性适度消费作为新的风向标。比如在超市买菜时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散卖的蔬菜比如大白菜、青菜、大葱、百合等,明明卖相不错,但一些马大嫂就喜欢把蔬菜外面的叶子剥了一层又一层,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对此,超市方不妨制定相应的措施,要么采用预包装方式将蔬菜小份包装好出售,要么采用提高单价的方式遏制过度剥菜的现象,减少蔬菜售卖过程中的浪费。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食物浪费不仅仅关乎粮食安全,还是对资源环境的巨大消耗,食物生产过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而浪费的食物腐烂时会释放甲烷等温室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食物垃圾的填埋或者粉碎排污都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危害。食物浪费,不是一个小问题,杜绝浪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去做、立刻要做的事,我们不仅要提倡全民“光盘行动”,也需要餐饮、超市、环保等行业共同携手攻坚,遏制食物各个流通环节中造成的浪费。
(作者单位:无锡市震泽军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