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探索

把太湖湾科创带规划建设 当成无锡百年大计加以推进

  □ 罗安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们绘就了“十四五”以及至2035年新的发展阶段宏伟蓝图。当前,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紧紧贴着这张蓝图,进一步思考本地区、本部门干什么、怎么干,为这张蓝图加色添彩。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对江苏提出了一个表率、一个示范和一个走在前列的新要求新定位,这为我们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地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提供了方向指针。我们要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和总书记指示精神指引下,进一步思考无锡在全省全国战略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进一步明确无锡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当前,我市正在积极推进太湖湾科创带规划建设。这是市委、市政府根据无锡发展实际、经过深思熟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断,必将成为支撑我市“十四五”规划发展的重要“柱梁”。

  ●第三代开发区的建设是连续的历史过程

  太湖湾科创带的规划建设,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细心的同志研究一下长三角特别是环太湖地区的古今地名就会发现,这个地区从城市到乡村用“兴”字命名的特别多:宜兴、长兴、吴兴、嘉兴、绍兴、义兴、禾兴、东兴、合兴、永兴等等。“兴”字的含义是“兴发”“开发”,这些带“兴”的地区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理解为 “开发区”。这是农业时代的开发区,也是我们的第一代开发区,开发方式是垦荒、围湖、垒土成墩。近代以来,我国进入工业开发时代,出现了第二代开发区。对无锡而言,第二代开发区萌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涌动于乡镇企业崛起时代,成熟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开发形态是大厂房、大烟囱、流水线,发展的产业是一种典型的“车间产业”。

  而无锡太湖湾科创带规划建设,标志着无锡第三代开发区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第三代开发区脱胎但独立于第二代开发区,其开发形态是三个“+”,即:研发+开发(指主要生产活动是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开发)、人脑+电脑(指生产的方式依靠聪明大脑和智能化工具)、白领+白鹭(指城市居民形态和环境生态)。第三代开发区开发的产业是一种典型的“房间产业”。“房间”中一个工位格子,甚至可以创造出第二代开发区中一个车间的价值。第三代开发区不会完全取代第二代开发区,而是与第二代开发区长期共存、相互赋能。特别是对于无锡而言,车间产业与房间产业一个都不能少,无锡未来的发展就是 “有房有车”。

  第三代开发区的建设,也必将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所以,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不是一个期限五年或十年、十五年的建设项目,而是贯穿一个相当长历史阶段的战略任务,是百年大计。周边地区早有类似动作。几年前,苏州就命名了太湖中的“苏州湾”,并进行精耕细作式的“苏州湾”规划;从本世纪初以来,浙江省围绕南太湖地区的创新、开发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成为落实总书记“两山”理念的重要标杆地区。安徽省一些地区也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希望从好山好水中找出好的创新立足点。无锡也必须抓好这个百年大计,发挥“太湖佳绝处”的优势,在真山真水中搞出真创新。

  ●打造有特色、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创带

  百年大计要有百年规划眼光。太湖湾科创带规划,有约500平方公里的面积。这一地区大多数传统工业已经迁出,也不属于古建筑密集区,腾退空间相对比较容易。但在“白纸”上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规划精品并不容易。推进百年大计一定要有百年规划眼光,精挑细选、精耕细作、精雕细琢;要善于留白,串珠成链,留出大量绿色生态空间,留出未来开发空间。

  寻求政策、“牌子”赋能。无论从纵向看还是从横向看,成功的开发建设区域,必须有政策、“牌子”的赋能、“加持”。如果说政策是“里子”,牌子就是“面子”。对于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而言,面子和里子都要有,而且要促进面子和里子相互转化。应制定积极的对上争取方案,对于那些在目前条件下还争不来的政策、牌子,要先在类似概念上做文章,先争取“替代品”“半成品”。

  打造科创带新“九通一平”。太湖湾科创带必须致力于打造新“九通一平”,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设施系统。打造人才通,让全球人才特别是长三角人才来锡发展畅通无忧;打造金融通,为科创企业配置全链条的金融服务资源;打造技术交易通,建设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运行服务平台,解决技术交易痛点堵点;打造数据资源通,促进科技信息大数据开放开发;打造出入境通,为科研设备器材、原辅材料进出境提供便利;打造技术平台共享通,推进重要科研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创新链条通,推动从技术研发到应用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垂直整合;打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通,建设一流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打造先进政策复制通,及时复制落地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其他“高含金量”政策。最后,要营造公平、平安的创新机制和文化。

  按照创新规律办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创新“灵药”,没有一劳永逸的创新路径,必须因时、因地、因行业不同而制定不同的创新推动解决方案,根据无锡资源禀赋特点,走无锡自己的创新之路。总结近年来无锡在创新推动上的经验和教训,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为创新团队“配服务”。对于一些在车库里可以“敲”出来的创新,配“服务”比为其配置“豪华”的办公场所更为必要。二是更加注重发挥传统锡商和新锡商的作用。相关数据表明,苏州市近年来的LP资本来源,都是苏州本土企业家。苏州已经形成了苏州赚到的钱投在苏州创新上这样一个“链式反应”。三是更加注重发挥重大科学装备作用。多地创新实践证明,人才不光跟着产业走,人才也一定跟着设备走。科研装备不管多么“基础”和小众,都会产生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溢出效应。

  (作者系无锡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