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城乡联动,推动乡村人口共同富裕

  □ 符志豪

  乡村振兴离不开做强第一产业。农为国之本,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虽然产值不高,却是乡村产业的核心,是保障社会稳定、承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第一产业投入高、风险大,且大部分参与第一产业的为村民个体,往往都是“无大额资本、无科学技术、无产销渠道”的“三无”村民,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角逐极为弱势。但在调研我市第一产业中种植业与农副业发展情况时,发现基层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种植业方面:一是耕地种植层次较低。主粮价格长期处于低位,不少村民仅用第一产业满足家庭口粮需要,高兴就种种,不高兴就荒田的心态逐渐显现。种植层次水平相对较低,产量不高。二是土地规模化整合难度大。农技推广有成本,需要连片的大量耕地来平摊。而在很多镇村,大规模整合土地难度较大。一位村主任说,前些年该村已流转整合连片耕地140余亩,想引入种田大户推广机耕种植。但140余亩土地中,夹杂了3户村民的耕地约5亩,因相关村民年纪大,要“自留田地保口粮”,最终连片耕地未能流转,推广新农机的计划只好搁置。

  农副业方面:传统农副业产品主要为满足周边城市地区需求,产销量相对有限。近年来,出现不少利用现代渠道优势,依靠网络助推农副产品销售的模式,赚取了高附加值,有力拓宽了农副产品的销量。但目前来看,影响农副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困难并未消除。比如: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够强,可替代性较大,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型产业难度较大;长期大规模种植,没有推广使用生态肥料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土壤盐碱化,导致产品品质降低;种植规模有限、运输成本高、损耗大。

  做稳做优做强第一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然任务,也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与担当。围绕第一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谈乡村,就村民谈村民,必须考虑城乡联动,把乡村发展融入城镇发展中去。要把乡村产业融入市场经济竞争,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富裕。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均享服务满足生活需要提高生活品质。

  挖掘城镇余量,加快推动乡村人口城镇化。现阶段,不少乡村的各类公共服务水平与城镇仍然有较大差距。应通过政策引导扶持,让更多乡村人口直接进入城镇第二、第三产业工作生活,直接享受医疗、教育等现有城镇公共资源,分享城市发展红利,直接提升生产生活水平,有效减轻乡村压力。

  优化乡村存量,加快提升乡村留居人口公共服务水平。乡村人口总量少、居住散、消费能力水平偏低的特点,意味着若简单以“广撒网”的方式向乡村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必然收效甚微。所以,打通多种渠道,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成为操作性较强的现实途径。须以稳妥推进农村聚居化为抓手,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加大对乡村聚居点的公共资源投入与引导力度,切实提升乡村聚居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做好产业增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改变分散村民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现状,适时适度培育与引入各类资本和经营主体,积极鼓励村民参与融入,探索乡村产业特色化、生态化、品牌化、网络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帮助村民增产增收。

  总的来看,推动乡村振兴还是要从创新机制推动土地规模集中、招商引资推动资本大额投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布局农保确保分担农业风险、加大投入保障村民权益等方面,开展制度机制的研究论证与落实,充分提升第一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好第一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稳定与带动作用,提高村民收入,推动乡村人口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无锡市委第四巡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