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时评

在城市更新中把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好

  □ 陆 晟

  这几年,武康路、高安路等街巷里弄一跃成为上海热门打卡地,这些地方在“建筑可阅读”上做出了有益探索,许多细节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如何平衡优秀历史建筑、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武康大楼附近的几个路口打卡拍照,人虽多,但有专人在路口维持秩序。也常有“新人”在武康大楼前拍婚纱照,甚至有一家店把一面大镜子放到了门口,方便大家拍照前补妆。在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内,有专门介绍上海老房子模型的展览,有徐汇区和武康路名人故居、文化景点的地图和介绍,有可盖戳的一套三张徐汇著名老房子的明信片,只要关注徐汇文旅的公众号就可以免费获得。武康大楼里面的洗手间都是按照旧时上海老洋房的格调装修的,海派味十足。

  无锡的历史建筑数量虽不及上海、南京等城市,但无锡是个工商名城,留有茂新面粉厂、潜庐、缪公馆、太湖工人疗养院等一批老建筑,它们都有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潜质。此外,无锡市区已经公布了三批次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再加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数量很可观。无锡历史建筑保护做得不错,但开发利用活化不够,相关部门只是对每个建筑做单独的保护方案,没有放到更大范围内进行通盘考虑,内部摆设和外部风格上要么过于雷同、要么反差过大,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要想在城市更新中把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好,需要拿出匠心和绣花功夫去打造。

  首先,要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优秀历史建筑、风貌保护道路(街巷)、风貌保护街坊、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对象体系,制定不同类别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保护城市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要像绣花一样进行精细化改造,并做好后期的及时维护。改造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比如邻近街道外立面的改造要和老建筑相协调,沿街铺面的店招、门楣、雨棚、人行道板颜色、信号灯杆、变电箱、垃圾房、信报箱、休闲座椅、宣传栏等也要一并考虑它们的一致统一。

  再次,要注重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相关区域的商业业态规划和调整。区域内的商业业态应该是对老建筑的扩展和延伸,可以是配套和补充,但不能突兀或不协调。比如老建筑周边的房产中介、美容美发店、KTV、网吧等业态就和老建筑的整体风貌不相符,要想办法逐步替换。艺术展示馆、特色书店、咖啡店、旅游咨询点、便利店、特色文创商店、地方老字号商店、非遗手工作坊或体验中心等,都是较为合适的业态类型。

  最后,要建立“全过程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共同保护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推动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不能光改造保护一座建筑,使它们成为一座座城市孤岛。老建筑、老街区是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是群众的乡愁见证,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在尊重建筑、街区整体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对老建筑进行针对性更新改造、活化利用。要邀请附近居民代表共同参与规划设计,不但使老建筑焕发新的活力,还要增强周边居民的归属感,激发大家共同保护好历史建筑的热情,使各方都在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中受益。

  城市之所以迷人,并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在于城市所体现的风貌与个性,在于它的特色与底蕴。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有温度,弄堂里有烟火气息,有文化浸润的城市才是最美的。

  (作者单位:无锡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