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栋
这个暑假还没完,文化市场已经提前爆出大新闻: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7时,2023年我国电影暑期档票房达178亿元,创造了新的暑期档票房纪录。看电影,历来是民众最寻常的娱乐方式,联想到我这辈子,从童年到中年,从生活到工作,从自身到家人,与电影产生过种种关联,不乏机缘巧合,可说是结缘电影伴人生,一路见奇景。
我的童年,最快乐的时光是在电影院度过的。母亲是影剧公司老职工,每逢寒暑假就会带我去上班。整天泡在影院,因此对不少老片子、好镜头记忆犹新。那是新中国成立后影坛的阳春时节,满目繁荣。小男孩一见闪光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五角星片头就盼“打仗片”,最来劲的《小兵张嘎》《大闹天宫》反复看,还缠着妈妈要买枪买棍。影院老经理便吓我:“小学生不能老是看白戏啊!”所以散场后我会主动帮忙清扫,抢先顺着剧场通道跑一遍,横向一排排座椅看过去,观众丢失的各种物件一眼就能发现,拾物交公就“立功”了,“看白戏”便心安理得。
童年美妙却短暂,初中毕业十五岁,我就被分配到无锡机械厂当学徒。那些年运动不断,倒也练会了画墙报、写大标语、编演独幕剧,还去市文化宫参加会演,无意中接续了少儿时对文艺的兴趣。当时的文坛艺苑一片荒芜,能看的电影只有几部“样板戏”和“阶级斗争”故事片,外加朝鲜、阿尔巴尼亚风格单一的进口片。终于有一天浩劫过去,影坛复苏。老片子陆续解禁复映,引发一波波观影热。我们厂地处锡南远郊,四周的村庄会轮流放映露天电影。当学徒时常住宿舍,便在星月下沿着田埂河堤赶场子,光是《红楼梦》《洪湖赤卫队》就看了很多遍。越剧优美的唱词、童年时熟悉的“洪湖水浪打浪”,终于又能听到,恍若隔世,直听得我这个小影迷眼眶湿润……
电影是综合艺术,使人见多识广。或许正是童年时一度在电影院成长,小脑袋里充满了银幕场景传奇事,初步形成了对文艺、史地以及社会常识的广泛兴趣,进厂后又向“老三届”们借书自学,在走过蹉跎岁月后幸遇人生转折——1980年秋,无锡日报在全国新闻界率先向社会招聘,由此我这个青工考上了记者,被分配到文艺副刊部,得以重新与电影续缘——电影评介历来是报纸副刊吸引读者的亮点。我的岗位是文艺记者与综艺版编辑一肩挑,边干边学了十六年。
改革开放初期的报纸,面对的是刚从“文化沙漠”熬过来的国人,他们对文娱生活充满渴求。而当时也是老艺术家重焕活力、新人新作争相萌发的时期,文艺报道采写忙,电影评介则是综艺版的大头。身为走出厂门进报社的“二度学徒”,小记者也得闯大场面。1983年,金鸡百花奖颁奖盛会在福州军区体育馆举行,气氛热烈,别开生面。分别主演《人到中年》与《骆驼祥子》的潘虹与斯琴高娃并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少林寺》主演李连杰更火,福州军区司令员杨成武老将军乘兴与他掰手腕。来自各地的记者们全场穿梭忙采访,远在无锡的未婚妻一家老少在电视里看到了我,惊喜莫名:“哎哟!那不是小陈嘛!”多年后夫妻俩搭档“从影”——妻子有机会调到影剧公司宣传科,经常来报社送稿件,在影院接记者进场。每当我去看新片,骑车从西门桥长长的坡道冲下去时,老远就能看见她在无锡大戏院高高的台阶上等着了。
“无锡是个好地方”,在电影人眼里更是如此。无锡的文艺记者也幸运——山明水秀的家乡被誉为“东方日内瓦”,影视摄制组、大明星纷至沓来。那十几年,我采访过的文艺家数以百计,多数是电影界的,包括著名导演谢晋,三代明星白杨、谢芳、潘虹,“银幕双雄”杨在葆、许还山,“双蜀”女导演黄蜀芹、史蜀君,还有我的童年偶像、“动画孙悟空之父”万籁鸣……其中印象最特别的,是演活了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古月。犹记得他健步走上太湖游轮,坐在我身边一起吃水蜜桃……在激动中保持清醒的那次专访,标题也有如神助——《古月,神了!》他演活了毛泽东,从形似到神似,这是影坛的奇迹。而当他走下银幕,欢呼的万众直唤“毛主席”,视其为伟人的化身,这又是唯中国独有的“神化”奇观,真是神了!
“小上海”无锡的一大优势,就是邻近大上海,近现代经济文化得时代风气之先。上海正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中外影片的竞技场,佳片名流层出不穷逸事多,改革开放后经常举办外国电影周或回顾展。如此多的好剧新片,须事先规划赶场子,一天两三场,一看好几天。那些年多次观评日本、法国、苏联、意大利、加拿大等电影展,只觉异彩纷呈,平生未见,通过大银幕“睁眼看世界”。还得上海同行之助到译制片厂看“内部电影”——那可是年轻时的向往之所,时常梦想“能在这里工作每天看外国电影就好了”。当时赴沪观影,吃住均在解放日报社招待所,即旧时《申报》的老洋楼里,离外滩和南京东路书店都很近,大光明电影院也不远,那感觉“勿要太好噢”!就在沪上影院,见识了四边撑满大舞台的IMAX(图像最大化)大银幕,配六声道音响系统,看的是胶片加倍宽的苏联新片《第一骑兵军》。那千军万马冲上来的立体声大场面,震天撼地动心魄。当时就写了影评《大银幕上万马雄》,发表于《电影评介》杂志。
上海滩头百年潮,中国电影出人出戏的发端,就紧随着报纸影评的介入,报人与影人携手推动了影坛进步。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获新生,佳作新星多,外片进口忙,电影报刊也时兴,原因就在于电影观众多,热情高,需求大。《大众电影》杂志发行量与电影“双奖”的投票数均以百万计,全国性影评征文投稿量数十万,这是中外电影史上的奇迹。当时的报纸普遍开辟了影视专版、影评专栏,锡报“太湖”副刊也多年坚持这一阵地,锻炼出了一支群众影评员队伍。影评最讲时效性,每月新片快评,一起观影改稿,我和被戏称为“四条汉子”的影评能手们结下了友谊,有的到退休后还往来小酌话当年。编辑要编好稿子,也须带头钻研多动笔,那十几年自写影评上百篇,多次在电影报刊上发表,并在影评征文中获奖。从影星访谈、影事报道,到撰写电影评论,需要不断提升专业修养、强化知识积累,并贯穿对史事世情的观察与思考。影评实践也向广度深度拓展,我应邀到电台直播评议新片,妻儿就在家里收听“打分”。我还配合教育系统撰写出版《百部爱国主义影片评介集》,又试作学术性探究,撰文在中国影协会刊《电影艺术》与复旦大学院刊《新闻大学》发表。
世事沧桑亦轮回,后来电影市场及国产片曾经一度低迷,没想到近年重现高潮,又成为新闻热点。这是电影传播魅力的再回归,中国电影创作的新飞跃。进入“万能”的手机时代,连电视机也懒得打开了。然而小手机却催热了大银幕,豆瓣评分、提前点映及口碑发酵,助推了新片的票房竞争乃至逆袭反转,最终观众集聚银幕前的共情效应与群体仪式感,重新被我们所需求。“好莱坞特技”不再被惊奇仰视,倒是反映身边世事人情的国产新片,令人感觉亲近又时尚。
至于我自己,老来虽很少进影院,但退休有闲后却发现了寻看电影的“自由王国”——中外电影史上的佳片名作,如今多可在网上搜索获得,下载不完也来不及看,收藏无数只得存“云端”,希望留传给后代。今年暑假,在家试教五岁小孙女背唐诗,还带她去看了《长安三万里》,小朋友觉得动画唐诗很有趣。问她最喜欢其中哪一个?她说:“李白啦!最好玩!我还认识这个‘白’字呢!”当爷爷的听了便联想:这世间又一个天真纯稚的“小白”,开启了电影陪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