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奋斗者,奋斗着!

——舞剧《10909》评析

  由叶聪担任科学顾问,载人深潜团队总指导、刘仲宝编剧、汤成龙总编导,无锡市歌舞剧院(江苏民族舞剧院)、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的舞剧《10909》,先后入选2022年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跟踪项目、江苏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项目,并获得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剧目、2024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多项荣誉。可见,历经三年创作、五次修改的舞剧《10909》,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大家都期待这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大国重器题材作品更加精彩完美。

  2020年11月10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成为我国深海科技探索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舞剧《10909》艺术再现了扎根无锡的中国船舶七〇二所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再到超越引领,成功探索地球“第四极”的壮丽历程,展现了新时代最美奋斗者的光辉形象,也给观众带来了非同一般的观赏体验。

  独特的戏剧视角

  舞剧过去总是给人一种重抒情不重叙事的印象,而舞剧《10909》在叙事方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那就是流线结构中的戏剧悬念。剧中主要人物有“奋斗者”号总设计师林辑,科研工作者李想、苏恬,以及三人共同的师父、七〇二所总工程师徐总,故事重点围绕科研攻关和万米海试展开。

  上半场科研攻关,林辑的两次梦境都出现了大型海洋生物。在浩瀚无垠的海洋深处,隐藏着无数神秘而庞大的生物,梦见它们在情理之中,但也让人对未来不无担心。两次梦境之间穿插了压强测试、组装拼接等桥段,屏幕显示“球形载人舱推演错误”,林辑几乎崩溃,众人争相安慰。当“奋斗者”号组装成功,积劳成疾的徐总又倒下了。值得一提的是,科研攻关经常在夜以继日、不眠不休中进行,为此墙上挂钟多次出现时间定格,其中林辑的第一次梦境时间定格在1﹕09﹕09,其特殊含义不言而喻,编导的匠心可见一斑。

  下半场万米海试,由林辑、李想、苏恬三人组成的科考队,千里转场来到马里亚纳海沟。随着“奋斗者”号不断下潜,刻度表上的数据也在不断变化,当深度跳到7200米时,海底“黑烟囱”导致船体翻转倒置,“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的水声通讯也因此出现故障。在失联、失重和舱内外漆黑一片的情况下,三人一度陷于恐慌。在母船技术保障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奋斗者”号电压、信号终于恢复正常。这个时候,形如蓝鲸的大型海洋生物贴着窗户游来游去,一副新奇且友好的样子。至此,三次抽象鱼、两次水母、一次鲸鱼的不时出现、变幻,让观众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奋斗者”号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该剧还生动演绎了这群既不平凡又普通寻常的科研工作者的日常生活,浓浓的夫妻情、师生情、同事情,使人物和情节更加真实可信。

  丰富的舞蹈语汇

  科技、艺术都离不开创新,无锡市歌舞剧院新锐导演汤成龙和优秀青年舞者裴梓行、蒋雨昊、王媛等,面对难以驾驭的科技题材,特别是海洋科技题材,深刻把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要求,在舞蹈语汇创新路上大胆前行,借助道具的运用,随“物”而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双人舞《压强测试》中,舞台上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压力舱”道具。“压力舱”由慢到快不停转动,为裴梓行、王媛的高难度动作提供了动态背景,增加了表演的挑战性和紧张感。表演过程中,裴梓行融入双人托举、旋转以及和道具搭配的单人造型等,展现同事之间彼此的支持和鼓励,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极具创新性。

  群舞《组装拼接》中,舞台上设计了载人潜水器的骨架结构,围绕这一特定情景的“用舞之地”,展现了施工者在骨架上分上中下三层的“拼接舞”、“奋斗者”号总设计师攀上骨架的独舞,以及他与两名科研工作者再攀骨架的三人舞等,其立体感、力量感颇有突破意味。

  三人舞《极限深潜》,是球舱下潜过程中的舞段。面对水压的压迫、黑暗的笼罩、未知的恐惧,以及技术和生理的极限挑战,三位舞者以缓慢而沉重的动作,模拟球舱在深海中艰难前行的姿态,每一步都充满挣扎与抵抗。他们的表情凝重,眼神中透露出不屈和坚持,通过肢体的扭曲与延展,展现出极端环境下,人类对于探索未知、突破自我极限的渴望与决心。随着音乐的变化和剧情的走向,三位舞者开始尝试挣脱这束缚,动作由拘谨转为激烈,仿佛是在与深海的力量进行着无声的较量。联想到师父和家人的叮嘱,空间因为三人的思绪而发生改变,三人通过威亚从“盒式结构”顶部缓缓落下,在海底自由奔腾。这一舞段不仅是对“奋斗者”号下潜过程的艺术化再现,更是对人类探索与突破精神的深情礼赞。

  惊艳的舞美呈现

  近年来舞剧频频出圈、大放异彩,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传统文化的开拓、年轻编导的涌现、现代舞美的助力等。

  舞剧《10909》的舞美创意可以概括为“限制与打破”。该剧采用三面板一面纱的“盒式结构”,这种结构带给观众的是一种限制感。这里的“限制”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海洋对于人类的“限制”,人类在不佩戴装备的前提下最多能潜入海底100多米,而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超过一万米;第二层是载人潜水器研发的“限制”,如何在万米海底,保证科研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并完成海底作业?这里的“打破”也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物理空间的“打破”,通过“盒式结构”两侧不断打开,变换出球形载人舱测试空间、潜水器组装空间、科研攻关办公室空间等,用装置与舞蹈高度结合的手段展现科研工作者突破层层难关的艰辛;第二层是心理空间的“打破”,通过男主的梦境和想象,牵引出由“奋斗者”号演变而来的大型海洋生物、“瑜伽威亚”九人舞展示的鱼儿,最终科研工作者成功研发“奋斗者”号,并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深潜壮举。此时此刻,舞美结构有了全剧最大的变化,“盒式结构”的底部缓缓打开,象征着人类终于艰难地打开了海底世界的大门。

  该剧视觉效果拉满,与CAVE投影技术的运用也有很大关系。舞台上的投影不仅仅是简单的背景布置,它与舞者动作、情感表达和剧情推进形成了完美的融合。在某些关键时刻,画面投射出的语言符号和意象能够瞬间唤起观众的共鸣,使得情感的传递更加直观而深刻。第一次梦境舞段,男主身后浮现的公式、设计图,将他脑海中的思绪如电影般呈现,舞蹈语汇与投影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压强测试舞段,舞台空间上下两分,投影交代了演员的行为动机,解决了舞剧没有台词的困境。当男主高举设计图纸,舞台上空出现科技感极强的裸眼3D拆解视频,内容便是设计图纸,特效视频又发挥了“放大镜”的作用。背景投影数次出现梦幻般的大型海洋生物,海底世界的未知和神秘贯穿始终。

  变幻的音乐旋律

  用什么风格的音乐来展示该剧所要表达的时代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实验性,是编导和作曲反复讨论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的舞剧音乐用的是传统加现代的配器方式。就整个音乐创作而言,既有管弦乐的常规配器,又额外增加了电子类音色,随着剧情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海底之后,科技、未来和创新的听觉感受越发明显。拼接舞中,为了显示工业的特点以及表达男性阳刚美,用了很多有别于传统管弦乐的打击乐音色,突出力量感、节奏感。7/8拍的节奏也是一次很大胆的尝试,就舞蹈而言,4/4拍或3/4拍是最舒服的,但从结果看,这个不太一样的节奏,也成了舞剧的一个亮点。下潜后失联失重段落,管弦乐的使用越发大胆,在弦乐和铜管上添加了饱和失真的效果器,并且电子类音色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潜水器控制室段落的结尾,一个接近噪声的电子音色,把那种紧张、焦躁、不安和忐忑的心情体现到极致。当然,电子音并非从一而终,洗漱舞的华丽、采访舞的幽默、海底舞的唯美,都给舞剧提供了一个情绪上的“气口”。

  该剧尾声,著名歌唱家雷佳用深情细腻、温暖有力的主题歌《人的一生》,致敬以“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为代表的无数载人深潜英雄。深刻的人生哲理、优美动人的旋律、独特唯美的嗓音,为该剧锦上添花。

  这里还要肯定一点,该剧的音乐旋律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来自主题歌,这就为最后主题歌的全新推出创造了条件。悦耳动听的歌声,让人陶醉、感动和回味。

  (作者系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研究馆员)

  □方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