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时评

垃圾分类重在因势利导

  □ 谌付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日益增长,垃圾分类成为解决“垃圾围城”困境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从上海率先试点到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跟进,垃圾分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无锡,一些社区垃圾已实现了从“混合投放”到“分类投放”的转变,资源化利用率有所提升,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垃圾分类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居民层面,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标准认知模糊,“干湿不分”“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混淆”等现象屡见不鲜;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存在嫌麻烦的心理和“与我无关”的心态,自觉分类的良好习惯尚未养成。在设施层面,由于中后端处理环节存在短板,已经分类的垃圾在运输途中再次混合,出现“前端分类、中端混运”的现象,后端的垃圾处理厂缺乏先进的分拣、处理技术,难以实现垃圾的高效资源化利用。在管理层面,垃圾分类监管机制不健全,既缺乏对不分类投放垃圾行为的有效约束,又缺乏对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单位与个人的正向激励。此外,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职责不清、协同不足,也影响了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效率和效果。

  推行垃圾分类,强制执行不是最佳选项,更好的方式应该是制定规则、依靠规则,让人们在遵从规则中受益,从而自愿去做。当政策刚性推行遭遇现实弹性困境,垃圾分类亟须从“一刀切”向“因势利导”的智慧路径转变。

  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行稳致远,需要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从多个维度发力。在宣传引导工作中,既要注重使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又要注重入脑入心的效果,让广大居民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垃圾分类并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让垃圾分类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在完善硬件设施、加强系统管理的同时,探索建立鼓励激励机制,比如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比较好的社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奖励,实行“环保积分”制度,让居民可以使用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激励居民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还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垃圾分类全产业链,对从事垃圾回收处理、再生资源利用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推动形成“分类—回收—处理—再利用”的良性循环产业模式,变废为宝。这既能带动就业,又能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的速决战,而是一项长期、系统、需要耐心与巧劲的持久工程。当垃圾分类从“要我做”的被动任务,变为“我要做”的日常自觉,“绿色、低碳、环保”的行动才会在生活的“土壤”中自然生根发芽,最终蔚然成林。(作者单位:无锡市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