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太湖周刊

一筷子菜园

  □吴云仙

  别人家的菜园至少供应一家子,我家的菜园只够一筷子。别小看了这菜园只有一筷子,却充满了妈妈的爱意。

  起心动念种一筷子菜园,缘起老家妈妈的嘱咐——每次回乡探亲,总少不了看看妈妈的菜园。一年四季,无论哪个季节,妈妈的菜园里总是盎然生机,冬有大蒜、菠菜、芫荽的碧绿养眼;春有丝瓜、南瓜、黄瓜秧的破土而出;夏有辣椒、茄子的丰硕;秋有扁豆藤蔓爬满了篱笆。菜园的丰富里藏着亲情,裹着爱心,氤氲着人间烟火味。

  有一天,我对妈妈说:“我也要学着种菜。”

  妈妈慈爱地笑着说:“是啊,我早就看出来了,农家的女儿哪有不种菜的?”

  “可是城里哪来的地方呀?哪来妈妈这样的菜园?”我摇头回应。

  “只要心里有菜园,哪里没地方种呀?”妈妈很有经验地说:“家里找个合适的泡沫盒,或是花盆也可以。阳台上有的是地方嘛。”

  “花盆或泡沫盒,这么一丁点儿地方,种的菜只够一筷子呀。”我一出口,竟然溜出了那么好的一个词语——“一筷子”,说着自己都扑哧笑了出来。

  “好啊,只要这一筷子嘛,城里人本来吃得细气,能吃上一筷子自己种的没有农药化肥的蔬菜,够好的啦。”

  妈妈没有说什么“绿色环保”,却言语之中有了这样的意思。她老人家接着指点说:

  “要种菜,先挖些老家菜园的泥土放车里,天气预报晚上有雨,下了雨,明天就难弄了。”

  “那真好,挖老家菜园的泥土就是妈妈已经种熟了的泥土,种出的菜呀肯定跟妈妈种的一个味儿。”我来了兴头:“那我就种最简单的青菜吧,菜籽还有吗?”

  “有,乡下人不缺这些,够你一年种到头。”

  循着妈妈的指点,我解开塑料袋,里面有好多包扎着的小袋子,每个袋子里的小纸片上写着菜名,三月白、四月青、五月蔓、乌塌菜……

  我读着妈妈写的字,熟悉着菜的品种,在字里我读到了妈妈勤劳的日常。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干过好多农活,熟稔大多农事,就是没种过菜。今天看到妈妈对种菜那么细心在行,不禁感动且惭愧,我寻思现在我学种菜不正好补了当年农事的缺课、补了作为一个女儿对农家妈妈的敬重?

  于是我带着家乡的泥土,带着妈妈的种子,带着温度与亲情,带着思念与眷恋,开车回城。

  我开始筹措种菜,打理我的一筷子菜园。

  我的菜园选中一只长方形花盆,那曾经是一棵养了十年之久的榕树盆景,后因榕树被虫蛀空,花盆一直搁置,如今也算废物利用吧。我学着妈妈的模样,把土铺平弄细,无需锄头铁耙,只用小如玩具的铲子,就能解决。家乡的泥土成了我家菜园的温床,均匀撒上菜籽,浇水湿土润籽,期待生命的诞生。

  就这样,每天清晨拉开窗帘的第一件事,便是到阳台问候我的小菜园,想想有趣,只是一只花盆,我却视作菜园?其实心有所依,何论大小?有位乡村哲人说:“家有黄金千吨,一日不过三顿”,我以为,美味佳肴满桌子,最美清蔬一筷子。我现在拥有一个“一筷子菜园”岂非人生一大乐事?

  那一天清晨,我的一筷子菜园润着晨露的泥土里冒出了三三两两的小生命,它们小得精致玲珑,披着第一缕阳光,顶着保护壳。看着看着,仿佛能听到它们在夜里挣扎着破土出壳的欢愉声。小生命相继而出,慢慢长大,逐渐铺满了菜园。赏着雪白细嫩的茎,翡翠般透亮的叶,我很有仪式感地到菜园里摘菜,一棵棵剪下,放进篮子里,准备煮面条吃。现摘的细菜带着新鲜的汁,绿了汤面,挑一筷子细品,柔软细腻里自带淡淡的香。我打电话告诉妈妈,吃到自己种的小菜了,听得出电话那头妈妈在欣慰地笑。

  妈妈说,我们一日三餐离不开土地,热爱土地才是真正地热爱生活,有付出,大自然必有回赠。

  人生,无需太多,得一筷子菜园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