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廊棚的暖意

  □张颂炫

  江南多古镇,古镇给江南游子留下的怀恋,是刻骨铭心的,即便只是点滴的往事,甚至不过就是一次经过,却因为与古镇有了关联,便成了难以抹去的记忆。比如廊棚,也有叫凉棚或过街棚的。

  从记忆中的往事说起吧。小时候,母亲在湖州德清一个叫作武林头的丝厂里工作。每逢寒暑假,她就要把我带在身边。有一阵子学校不上课了,我在武林头一待就是9个月,以至回无锡时,来接我的舅舅说我的口音都变了。

  武林头离以出产甘蔗、荸荠、枇杷出名的塘栖只有5里路。到了星期天,母亲和我便不吃食堂了。一早我去塘栖买菜,回来在家里开伙仓,改善伙食。那时候当地一段大运河是通航的,沿途自然风光可以用“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来形容。去时靠双腿,回来有班船。其时的塘栖,质朴、富庶,狭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很繁华。早晨的空气中总是飘荡着水腥气和新鲜的鱼虾味。甘蔗和荸荠似乎是一年四季都有的,枇杷只在初夏时分登场。塘栖的物价很便宜,小吃和糕点,在童年时的我眼里,已经够丰富了。

  塘栖境内水系纵横交错,那些小商贩们划着小船从四面八方赶来,随意地停靠在沿河的廊棚边上,然后就开张了。因此,要想买到自己心仪的鱼虾和小菜,就要沿着塘栖的廊棚,逐一搜索过去。斩客现象古已有之,当时的风气虽然比较淳朴,但货比三家还是必须的。除此以外,还有一条也很重要,是母亲传授给我的经验:到那些慈眉善目的老头和老太那里去买东西,他们一般不会斩客。这是有道理的,“相由心生”嘛。

  春三月里,常有阴雨天。这时候行走在廊棚中,最能体会到它的好处:不用撑伞,要多自在就有多自在;廊棚挡去了阴冷,在人堆里挤来挤去时,到处都是温馨的暖意。要是买菜那天刚好是母亲发工资的日子,母亲心情好,她会嘱咐我:“不要省钱,去吃碗虾腰面,给我带几只嘉兴的大肉粽回来。”采办好要买的东西,心里一松,肚子就饿了。于是在廊棚内找一家心仪的小店,或小馄饨一碗,加块嵌有肉馅的松糕;或豆腐花一碗,搭只“毛刺团”。虾腰面只吃过一次,无论是面的质量还是味道,以及作为浇头的腰花和油爆虾,都是让人吃过后就无法忘怀的美食。只是,它的价格太贵了,也只有一贯大手大脚的母亲,有这个魄力,让她的儿子去吃。等回武林头的航班时,在廊棚某处刨一根青皮甘蔗,然后一路啃回去,那滋味,够惬意、够爽!

  接下来要说的是西塘。我对西塘最初的印象,来自电影《蚕花姑娘》及其插曲《蚕花姑娘心向党》。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就不说了,但影片拍摄的西塘一带的江南水乡风光,今天看来还是那么美,而且已经成为西塘水乡不可复制的历史资料。尤其是《蚕花姑娘心向党》这首清新抒情、带着浓郁江南民歌小调风格的插曲,至今还在传唱:“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满船银茧闪亮光,照得姑娘心欢畅……”多么形象优美的词句啊!于是,去西塘就成了我的一桩心愿。

  有愿就有缘,我终于“捞”到了去西塘的机会。西塘不仅没有让我失望,还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这里竟然有一如塘栖那样的廊棚。那天,我尽可能地顺着廊棚在西塘走了一圈,然后在一处靠近河边的扶手椅上坐了下来。身边游人如织,岸旁的杨柳,枝条翠绿,似梳理过一般,齐刷刷地垂向清澈河面,河中船只来来往往,人气爆棚。春日的阳光,从东边斜斜地照过来,暖暖的,让人感到十分温馨。对面墙上挂着一只大大的笼子,笼子里一只松鼠,翘着蓬松的大尾巴正在蹬小轮车,玩得不亦乐乎。那天中午,在西塘廊棚中的一个酒家里,喝了西塘的黄酒,吃了西塘的名菜。

  无锡也是多古镇的,因此,有廊棚的地方不止一处。以当下而言,我所见到的就有两处。一处在南泉,还有一处在周新里。周新里曾影响了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从这里走出去的周舜卿一手打造了这方江南名镇。那年春天,我独自来到周新里,在京堂桥旁边沿河的廊棚里歇脚,望着眼前流向远方的河流,思绪也荡了开去:十六岁的周舜卿,去上海当学徒,途中下起了雨。他舍不得脚上那双新鞋,便脱下来提在手里,赤足走在泥泞的路上。彼时的他是不是已经想到等自己发迹后,要在老家建一座可以遮风挡雨、穿着新鞋也能行走其间的廊棚?我想,他一定是想到了,否则也不可能在上海打拼下一大片江山后,执意回故里,兴建出一个崭新的市镇来。这是他的“乡愁”所在,也是他成长和起步的“血地”。中国人对家乡的情感,放入世界文化体系中加以考察,恐怕也是独一份的存在。京堂桥旁的这处廊棚,不知是何时留下的,不管怎么说,在这样的廊棚中坐下来休息时,心头泛起的暖意,是无法言喻的。这就是江南,这就是江南的古镇,这就是江南古镇中的廊棚——它作为文化符号,将永远镌刻在江南游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