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怡伶 文 |
喜欢秋天,因为远远近近的秋天,总是透着家乡的味道,纯净、温馨。无论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或是岑参的“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还是现代诗人余光中幽深繁茂的两头“乡愁”。故乡,总是游子们心中最挂念也最亲切的那方净土。
家乡,这个令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总是在天高云阔的季节叫人频生惦念,思之切切。如倦鸟归巢,勿论远近,不怕匆匆,只望能看一眼太湖边那个离心最近的地方,聊慰乡思。
赶着深秋里最清爽的日子,车子一路疾行,尚未靠近老家的横塘河,天然航标——高耸遒劲的银杏树就早早地现出身影,像在等候迟归的故人,巍巍屹立,姿态祥和。
古树虬枝如龙,历史久远。相传公元195年,为了庆贺十五岁的孙权新任阳羡长,孙母(吴国太)亲手种植了这株银杏。斗转星移,岁月更迭,银杏树历经一千八百多年仍旧生机盎然。圈圈层层的碗状树乳,如倒挂钟乳般令人惊叹。季节变换时,枝顶更有云雾环绕,被称为“白蛇吐雾”,堪称一奇。古树历尽坎坷,饱受风霜,镇里最年长的老人说,是树顶仙家庇佑,才使得银杏兵火不惧、枝繁叶茂。沿着河边往前,金黄扇叶遍地,让人仿佛回到了千年前的锦绣江南,万里吴国。
正午的阳光清和柔细,像是孩童的小手,轻柔地抚摩着脸庞。驻足镇东头的古桥,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一路蜿蜒,心底充溢了满足、平和。历代名人赋诗作曲的拱桥,散发出绵延不绝的古韵芳华。行走的乡邻有时会停下来,热切地说一句:哎,广场去瑟,放鹞子咧。
十月的尾巴上,有幽沉雅致的桥河银杏老街,也有世人瞩目的全国风筝精英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欢聚家乡,鹞笛高飞,古桥流韵,传统与现代结合,璀璨流光。
午后秋意渐浓,风乍起,袭人衣袖,一路凉肃。沿着通往彭竿村的小路,携友拜寻英雄冢。到得村中心松柏围绕之处,岳飞的衣冠冢和缵忠侯岳霖的墓就映入眼帘。“金钩钓月”(岳飞衣冠冢及岳霖墓所在宝地),英雄如归,飒飒秋风是外袍,金桂十里是甲胄。天高风劲,耳边似传来威风凛凛的岳家军搏杀金兵的刀剑之声,让人不由自主正襟端冠,肃然起敬。
时光倒流回公元1130年,岳家军秣马阳羡。良山秀水,贤妻(宜兴女子李娃)相佐,岳飞在阳羡人民的助力下杀敌无数,战功赫赫。作为岳飞的第二故乡,家乡周铁,已经将英勇的岳飞精神与铁肩担道义的镇魂融为一体,数百年来,家乡的岳氏后人扶难济困,修桥铺路,如英烈先祖般诠释了何为当代的忠义至孝。
朝霞彩云追,晚霞逐沧海。辞别岳王墓后,众人心情肃穆,悲壮充斥心间,惜英雄,叹英雄,英雄冢前拜英雄。
回到镇中心已是傍晚时分,这个时辰的家乡又是不一样的颜色。不似层层厚重的古树,不似豪气干云的岳墓,小镇北街的尽头,正是清新的竺西书院,沐浴着晚霞,抚慰着游子的灵魂。
书院内风格质朴,雅静脱俗;弄堂悠长、门楣似扇,如同历史优雅的触角,施施然带人回到那个朝代的另一面——人才辈出、英豪代传。院外芭蕉绿盛,樱桃红茂,厅内书声琅琅,传诵不绝,那一刻,心中安宁惬意,似闻得怀乡念乡的词人讲课: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花叶离离,远近恒思;庙坊仍在,故土不改。记住家乡的一草一木,探寻美好的一人一物,也许才是秋日里最真实的热爱,最深切的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