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枕边书·丁旭
今年春天,因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两句汉诗,重新翻开了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天平之甍》。在作者冲淡、平静的叙述中,与东渡日本弘法的鉴真一行人重逢,浮沉流转于大海与尘世。
鉴真东渡的故事,从历史课本中得来,不过短短几行。在这本薄薄的小说中得来,恍如经历了好几次不同的人生。然而这种种可能,传达的是同样的坚持。
鉴真大师首次出现,已是小说三分之一处。面对东渡的邀请,众人都沉默了。唯有鉴真坚定地说:“是为了法。即使有淼漫沧海隔绝,生命何所惜,大家既然不去,那么我就去。”
誓言掷地有声。此后十余年,鉴真六次东渡,哪怕双目失明,依然矢志不渝。不抱怨,不动摇。最终以六十六岁的高龄抵达日本,除了将中华文化广泛地传给日本人外,还在奈良建设了唐招提寺,播撒智慧。他被日本人尊为“天平之甍”,意为“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书名是“天平之甍”,然而主人公并非鉴真,而是大和上和他的十七名高徒以及四个留学僧。井上靖描绘这组群像,仿佛细绘着成就这时代屋脊的每一片瓦、每一块木材,那些被遗忘的人们。
人生是一场漫长却又短暂的修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预想的终点,又或者根本没有所谓终点。而成痴成狂,生死流离,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四个留学僧中,老成坚定的荣睿一心请大唐高僧东渡,最终没能完成心愿,长眠于异国;戒融遍行大唐山川,无处寻踪;玄朗已经还俗,娶妻生子;普照最初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冒险入唐,甚至有过犹豫怀疑,可正是他继承了荣睿的志愿,最终陪伴鉴真抵达日本,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僧人。
井上靖写的是鉴真东渡弘法的传奇,却又简净、克制得像是从博物志中截出,有如一口古井。唯一的波澜是那个在大唐抄了一辈子经卷的僧人业行。他将枯瘦的身体埋于经卷之间,希望这些智慧能够在祖国落地生根。然而在风暴之夜,这些经卷落入潮水,消逝于海底。一生的心血,都被海水吞没。仿佛能听到僧人绝望的痛呼,仿佛能见到那不真实的残酷与虚无。
明明是克制的文字,却又是一曲壮阔、深情的颂歌。面对自然的伟力与时光的无情,人是那么渺小。可是唯有人的勇气以及对文明的向往,才能战胜那无边的黑夜。
透过恢弘的历史里那些淡淡的痕迹,我们在小说中与这些僧人同行,击风搏浪,历经种种可能。他们已经远去,然而那份坚持与勇气,战胜了时间与自然,直到今天,仍然鼓舞着我们,择一事,用一生的时间去回答。
丁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轻阅读》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