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市井

劝酒

  | 曹友伦 文 |

  在我国的酒文化中,有一种特有的另类表现:“劝酒”。李白的“将进酒”,也许就是劝酒的先行者。

  农村大多在婚事、寿诞、小孩满月时办酒席。这些酒宴都充满了喜庆,饮者多有劝酒。但更多的劝酒,是在朋友聚会或生意场上的宴请。举杯劝酒时场合虽然不同,那股热烈气氛却是一样的。

  劝酒者不但能喝,还要会说。于是,劝者在人前晃动杯子的同时,一句句顺口溜也就脱口而出了,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厚,喝个够;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在这种场合,谁敢舔一舔呢?在生意场上,大多生意在一口闷中就谈成了。但由此而喝趴下或喝出血的也真不在少数,甚者还有喝成“酒烈士”的。

  国人劝酒都诚。也许就因这“诚”,你就不得不喝。劝者手举满杯美酒在你面前晃,你不喝他就不放下,你能忍心不喝吗?

  在劝酒中,还可以看出人心、品性。有些人酒量其实并不怎样,但敢喝!只要有人劝,他就来者不拒,但没几个回合就喝趴下了。另有一种深藏不露的酒葫芦就不同了,嘴上虽喊着:不会喝,不会喝!醉了醉了!但后来却露出了英雄本色,最后醉倒的往往反是劝酒者。

  在劝酒中,饮者认为直来直去的劝喝是没品位的,有些文化人就策划着玩些花样,比如行酒令。酒令是我国的民间风俗之一,是饮酒时的一种助兴游戏。在酒席上,同桌的饮者在席上先推一人为令官,由其出令,比如对诗词、对对子等。上面劝酒时提到的顺口溜其实也是酒令中的一种,而划拳则是最简单的一种玩法,但结果都是一样的,输者罚酒。

  我虽然也会喝两口,酒量却实在很差。我的酒量不拿杯计,只以勺量。一汤勺下肚,脸上就有些发热,二勺下肚,必显醉酒貌。因此我最怕赴宴,更怕见席上有人劝酒。

  席上喝酒有人劝酒,犹如烧香不能隔佛一样,是不能缺了谁的。如果劝酒者独独不敬你,虽然明知自己喝不了,人家绕开你,心里却也感到不舒服、不平衡。敬了你不喝,大家却都难堪,为此,我很怕赴宴。

  我对酒虽无好感,却并不排斥。因为我懂酒。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酒精在化学中叫乙醇。最浓的酒精几乎无水,遇火即燃,可想酒的威力之大。任何美酒下了肚,很快就被胃吸收了,约90%以上的酒精在肝脏内被分解成乙醛。乙醇和乙醛对肝细胞都有毒性,从而使肝细胞受损而变性坏死,最后导致肝脏发生病变:如脂肪肝、酒精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等。

  但酒也有有利健康的一面,比如少量饮酒能祛风活血、消除寒湿,有的人在饮酒后还会精神亢奋,干出平时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大诗人李白的斗酒诗百篇,就是最好的例证。但可叹的是,李白太喜欢酒了,后来在病中还豪饮不止,最后居然人在船上乘酒捉月,魂归大江去了。

  酒是这样,世上的人和物也是这样,都有两面性。人不能为一二之优而把他捧为神;也不能为一二之弊而把他贬为魔。在酒宴上,我饮酒从不听人劝,但有时也“劝酒”。我劝酒却是这样说的:这酒呀,多饮无益,见好就止吧!为此,常扫人雅兴。因此,在酒席上,我的“劝酒”往往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