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二泉月·市井

寻觅年味

  | 许铁军 文 |

  前几天,大姑送来了两段脚踏年糕与八段鸭卷鲜,这让我勾起了年味的回味。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江南乡下过年,印象最深刻的,是爷爷那几道年夜饭上的年菜。

  那首道年菜,当之无愧的理应是红烧肉了。爷爷的红烧东坡肉,另有一功,手法独特。东坡肉的食材,选的一定是自家养的黑毛猪身上的五花肉。自养黑毛猪喂的猪食,一般都是山芋藤、青菜、麸皮或剩菜剩饭等。

  在开始准备烧东坡肉时,把五花肉切成每块约2斤重的见方。先煮后冲洗干净去毛再放在匾里冷却。这几道前期工序一般在隔夜完成,俗称落桌。

  正日,爷爷一大早就把一块块四方肉有序置入铁锅内,约定俗成地依次投放水、酱油、料酒、八角、桂皮、糖。铁锅、灶膛的温度与时间,慢慢地让一块块四方肉变成了油而不腻、甜咸里藏鲜香的东坡肉。4个小时左右火候的把控、东坡肉红润中透出光泽都来自于爷爷的经验。现在自己对烧东坡肉的热衷,也许在传承爷爷的手艺中更有一种纪念,在寻觅儿时爷爷的味道中,重拾爷爷奶奶给予我的童年温暖。

  红烧年萝卜、荤汤豆腐百叶亦是我的最爱。萝卜是爷爷亲手种植的,豆腐百叶也是爷爷用自己庄稼地辛苦种植的黄豆从豆腐房换来的,用的酱油、盐、食用油,亦是环保绿色的,当时农村农民吃的酱油都是老无锡的老式酱油,用瓶子去板桥街上副食品商店或前章的小店里零打的。这种酱油,是国营酱油厂用黄豆自然发酵6个月才制成的。食盐记得一毛四分五厘一斤,都是粗粒的海盐。而食用油是爷爷用自己种植的油菜,去方桥街上的榨油房辛苦代加工换来的。

  记得有一年,因祸得福,爷爷因为在入冬前没来得及施肥,油菜苗比起正常生长期而言,属发育不良,春天来了一场倒春寒,村里庄稼地里发育良好的油菜居然冻死了不少,而爷爷种的油菜,正因为发育不良倒反而未冻死,开春后油菜枝繁叶茂,结果到了秋收实现了大丰收。光油菜籽就超百斤,当年换了30斤左右的菜油,村上邻里都向爷爷来换油菜种子企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大铁锅下灶膛里用硬柴、稻柴火,烧出的味道才会好吃,才是年的味道。葱、蒜叶等香料亦是爷爷在屋的前后随手种的,上桌前顺手从自留地里剪摘下来,饭菜才格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