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文学

读 抄

  | 李中林 文 |

  1

  每次与文友喝茶,问及最近有无运笔,几乎人人都这样回答:灵感不知去了什么地方,一个字都没有写。这真有些像臧克家在《京华练笔三十年》说:“生活枯竭,灵感不来,虽然有诗,但好的不多。”有一次与庞培闲话,说及最近写的《低语》的某些片段,我说写得真正的好,他说他也不知是如何去写的,写着写着时间长了,劲头来了,也就写出来了,这真像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说:“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那种发作大约也就是所谓‘灵感’吧?”

  灵感是什么?神乎其神,众说纷纭,假若真要说一说灵感,我只会说,是写作者的“状态”特别的片刻。这片刻的短促,像是一道闪电后发出的雷声。最近读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写给伊德姆的一封信,这信说的也是灵感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被‘灵感’所局限。灵感会时不时地落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只有有才华的人才能长时间坐着,在纸上默写下来自灵魂的声音……”说得很明白,灵感是长时间坐着写作时,来自灵魂的声音。

  2

  喜爱收藏的人,花上大量时间,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没有回报,或只有微不足道的回报,这些收藏者,他们图的是什么?回答很简明,只有两个字:乐趣。

  清代乾嘉时期的收藏家黄易,为收藏金石拓片,处处访碑、搨碑,足迹留在了洛阳、泰山、济南、杭州、苏州等地。黄易一路访碑,一路搨碑,一路记下了他行程的日记,最为可贵的是,他会绘画,留下了碑图题记。读他的《嵩洛访碑日记》,我被他记录的访碑搨碑的精神所激动。

  他在郑州开元寺,因“秋阳曝纸,施搨殊难”,后在书院里的学生帮助下完成了。到少林寺,“篝灯寻碑,搨得天平二年僧洪宝、武平元年冯晖宾二巨碑,永兴等四面造像碑,天保八年僧静明造像碑,观音大士像,大安己巳邵公悦疏,余碑记明再拓”。在石淙,“武后游石淙时,北崖刻诗,南崖刻序。下临潭水,搨工架木求之”。在龙门,“佛洞多在山半,虚谷欲登最高之九间殿,看张九龄书牛氏像龛刻,力惫未果,余竟登之”。这年是嘉庆元年(1796)秋天,黄易52岁。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到五台山,发现了唐代的佛光寺,林徽因登上殿梁、上梯辨经幢石刻,留下了美女诗人夺目的惊讶影像,她发现佛光寺为宁公遇募建,寺院还保留着宁公遇的塑像。林徽因伫立在宁公遇的塑像侧,梁思成举起相机,定格了林徽因与宁公遇的千年相遇。在黄易那个年代,52岁可以说已经步入老年,一个老年人攀上九间殿看碑文,体力之外,最不能缺的是精神和毅力。人在爱好中,有无限的乐趣。

  3

  “酒脚腻头”是江阴一种地方吃食,将面粉打成浆,放入酒渣、作料,炖或煮而成。我小时候吃过,味道真的不错。

  读完杨德生散文《酒脚腻头》,想起普鲁斯特《在斯万家这边》中作者回忆起的马德莱娜小蛋糕:在一个冬天,普鲁斯特的妈妈见他浑身发冷,“她让人端上一块点心,这种名叫小玛德莱娜的、小小的、圆嘟嘟的甜点心,那模样就像用扇贝壳瓣的凹槽里做模子烤出来的。天色阴沉,看上去第二天也放不了晴,我心情压抑,随手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浸在茶里,下意识地舀起一小匙茶送到嘴边。可就在这一匙混有点心屑的热茶碰到上颚的一瞬间,我冷不丁打了个寒颤,注意到自己身上正在发生奇异的变化。我感受到一种美妙的愉悦感……”

  杨德生在品用酒脚腻头时:我吃着黏稠却不粘齿,滑溜却又留香的“酒脚腻头”,感觉到满嘴的每一个角落都被激奋了,欢快的舌头将特异的风味,传遍了口腔、牙龈,逗得喉咙不时向“酒脚腻头”发出盛情的召唤。马德莱娜小蛋糕、“酒脚腻头”的味道,和回忆连接在了一起。普鲁斯特说:“当人亡物丧、过去的一切荡然无存之时,只有气味和滋味还会长存……在它们几乎不可触知的小水珠上,不屈不挠地负载着回忆的宏伟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