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非 文 |
中秋节前,和桥南新老街街口的陈氏月饼店门前就热闹了起来。月饼店门面不大,来往的车辆、进出的人倒不少。中秋的喜气已提前降临在这小小铺面之中。
和桥是宜兴一大重镇,南新老街又是和桥的一大坐标,江南古镇之老街模式在此无一不备,都说和桥特产豆腐干闻名遐迩,殊不知南新老街的苏式月饼同样出彩。
店主陈老板今年六十二岁,十六岁便在供销社学徒做月饼,供销社撤销后便自己开店,至今已有四十余年。他手下出得八个品种,有果仁火腿、果仁芝麻、果仁肉干……至于那荷叶火腿月饼,足有一斤多重,乃是店中招牌,可谓声名远扬,挡不住的诱惑啊。
那日,我立在柜台前,老板娘硬是将一个火腿月饼塞到我手中,我要付钱,她却一本正经地说:“到了店里,乡里乡亲的,吃个月饼还要付钱,付钱就不给你了。”推让再三,终究是恭敬不如从命。油纸包着的圆饼温温热热,恰似她掌心温度。她指着内馅:“火腿要咸鲜,配用上等的核桃、果仁,再用我们当地的面粉,三种滋味相冲相和,才是地道的江南味。”她又笑着说了句“私房话”:“你这女娘呀,长得甜美端庄,跟我们家的月饼一个模样,所以啊一定要送一个你尝尝。”我一下羞红了脸,她接着又宕开话题:“就像我们和桥人,北人南人迁来聚居,和和睦睦几百年,最后都处成了亲戚。”
我的心如春风推开了涟漪,寻思老板娘说得多好,和桥人都处成了亲戚呢。
和桥镇的名儿真好,在江南独一无二,老祖宗以一个“和”字规范了子孙后代的行为准则,而一家小小的月饼店一直遵循不悖,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陈氏月饼店的炉火清晨四点就亮了。陈老板揉面时,面粉在晨光里飞扬如雪,落在他花白的鬓角上。“和面要三和,”他常对学徒工伸出三根手指,“一和水温,二和力道,三和心境。”我体味到这话里藏着和桥人的生存哲学:万历年间漕工歇脚在此形成市集时,靠的是船帮与脚夫的和解;清末商埠开放时,洋纱与土布能同柜而售,凭的是生意人的和衷共济。
小小月饼常常蕴着不小的道理,其实吃月饼也是能让人有所感悟。
我孩童时,毛胡子祖父多次带给我吃和桥的玫瑰月饼,一口咬下,花瓣软糯,越嚼越香。那独一无二的口感,至今仍在齿颊间徘徊不去。毛胡子祖父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军人,当年曾征战沙场,是个铁血汉子,晚年坐享太平了,却喜欢上了玫瑰的味道,甜的味道。他尤其喜欢和桥的月饼,自己喜欢吃,也买给孙辈吃,因为经历了当年的苦,更珍惜今日的甜,他希望世界就像月饼那么圆润甜美,再不要像他那个年代战乱频仍,百姓颠沛流离。
又想起儿时吃月饼,吃的也是和桥月饼,总喜欢先抠下那一层一层的皮。酥皮簌簌落下,沾满衣襟,便用手指沾着吃,自是别有滋味。大人见了必要呵斥:“不能这样剥皮吃,以后会没有衣服穿呢。”幼时信以为真,吓得再也不敢如此吃法。如今想来,大人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不缺衣少食,能过上和美的生活。现今胃口小了,吃月饼也是仪式感强过食欲,会用刀切开装盘,摆个造型,再慢慢享用。时移世易,人的性情竟也会不知不觉地变化,终究也如父母所愿,日子过得和美。享受月饼已然是家常便饭,至于穿衣,也是时常翻新,日趋时尚。
那天,暮色浸染老街,月亮从马头墙后升起,和桥的月亮果然不同,它照了六百年漕船,照过战火离乱,如今照在荷叶月饼上,依旧圆得从容。我切开老板娘送的月饼,火腿的咸香、果仁的甜香、荷叶的清香在舌尖交融,仿佛吞下整个江南的秋。